家政服务业如何迈向规范化、标准化、职业化?探访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
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不久,陈娜将两个孩子从江西老家接到了广州。
“工作稳了,心就安了。”3年前,陈娜入职广州某员工制家政企业,成了一名家政服务员。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,按月发放工资、缴纳社保。她说:“以前总感觉‘漂’在这座城市,现在算是扎下根来了。”
近年来,随着以育儿、养老为主体的家政服务需求不断攀升,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迅速。据统计,全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万人,行业企业100多万家,行业规模超过1.1万亿元。然而,家政企业多是中介制,存在家政服务人员待遇较低、流动率高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。
向员工制转型发展,是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,有利于规范家政行业发展,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社会认同度,扩大高水平家政服务供给。
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的《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》提出,“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”。同年11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确定了32个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“领跑者”行动重点推进城市(区),要求在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、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等方面当好“领跑者”。广东省广州市、河南省郑州市、四川省成都市等入选。
5年来,各城市坚持改革创新、试点探索,注重发挥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作用,鼓励有条件的家政企业积极发展员工制,不断提高家政员工数量和比例,推动家政服务业迈向规范化、标准化、职业化。截至2023年底,广州市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到259家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。如何引导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?员工制转型又给家政服务业带来了什么?近日,我们赴广州、郑州、成都采访。
转型探索
尊重规律,分类推进,鼓励部分企业先行先试
天已擦黑,街上行人步履匆匆。忙碌完的陈娜,收好工牌,告别客户,汇入人流。想到回家就能看到两个可爱的孩子,她的脚步轻快。
“我以前不是做家政的。2021年从原来的公司离职后,想找份干得长久的工作。”陈娜边走边说,“经过一段时间考察,感觉家政服务需求量大,也适合自己,就想试试。”
入行的第一家,是常见的中介制家政公司,小小一间屋,屋内几个人。对方表示:公司只负责收中介费和介绍客户,不提供其他待遇保障。干了几天后,陈娜发现不符合预期,便离开了。
之后,陈娜来到第二家家政公司。“一进门,看到办公环境敞亮整洁,明显正规许多。”陈娜说,面试时,进一步了解到公司有约3000名员工,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,收入稳定、社保齐全,这让她十分心动。经过资料审核、体检、培训等流程,陈娜正式入职。
信息化管理、常态化培训,让陈娜很快融入公司,掌握了新技能。“家政服务员如果遇到和雇主沟通不了的问题,公司会派人协调、化解矛盾,让我们心里有底、遇事不慌。”这种团队服务保障机制,让现已担任一个10人服务小组负责人的陈娜特别看重。
长期以来,家政企业多是中介制,与家政服务人员未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,也较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培训。由此导致服务人员职业化水平不高、流动频繁,消费者满意度较低。
问题如何解决?不少地方引导有条件的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。
“实行员工制后,家政服务人员成为企业员工。企业为他们提供薪酬、社保、培训的同时,也进行严格管理,促进提升服务水平。”广州为想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杰爵认为,从“灵活就业”变为“稳定就业”,能够增强行业黏性,吸引更多年轻人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入家政服务业;而从消费者一端看,如果与服务人员发生纠纷,可以找家政企业投诉,化解矛盾的渠道更加畅通。
实施员工制好处多,困难也不少。为员工缴纳社保、开展培训,都会增加企业成本,而家政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,利润本就不高。
“企业发展员工制,要有一定经济基础。一些规模小的家政公司实力有限,转型意愿不强。”成都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王小兵坦言。
2023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《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明确提出“尊重规律,分类推进”,鼓励家政企业按照自愿参与、依法合规、风险自担的原则,根据服务细分类型特点逐步向员工制转型发展。
一些家政企业先行先试,探索发展员工制。
家政企业有大有小,服务目标对象和内容也有所不同。向员工制转型,分类推进是关键。成立于2006年的成都市某家政有限公司,2015年开始向员工制转型,现有正式员工35人,2023年实现营业额近百万元。公司总经理黄文说:“我们公司主要提供月嫂、育儿嫂、保姆等服务,这些服务的客户群体相对稳定,利润空间略大,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,适宜转型。”
黄文的观点与王小兵不谋而合。“以母婴护理、病患陪护、整理收纳等为主要业务的家政企业,更适宜采取员工制。”王小兵介绍,通过鼓励适宜采取员工制的细分领域率先转型,成都市员工制家政企业已有45家,员工达3.6万人。
引导支持
从企业端和员工端双向发力,为企业降成本,为员工强保障
正式员工多,发薪日将至,但公司流动资金突然短缺,怎么办?
对公司几年前曾经遇到的困难,黄文记忆犹新:一筹莫展之际,成都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为他支招,“符合条件的话,不妨试试申请‘烟火贷’。”
《指导意见》强调,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,完善住房、财政、金融等支持政策,并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,降低家政企业员工制转型成本及风险。近年来,成都市搭建银企对接平台,推出“烟火贷”等金融产品,帮助家政等民生领域小微企业融资贷款。
下载相关银行手机应用,黄文按要求填写信息,上传企业征信报告后,30万元贷款很快到账。“申请贷款的整个流程都在手机上操作,办理条件简单,关键时刻解了企业燃眉之急。”黄文感慨。
广州市则强化财政资金对员工制家政企业的发展支持。走进广州市某家庭服务有限公司,会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荣誉牌匾。“2020年底,公司获评广州市家政服务龙头企业,得到30万元奖励。”这让总经理朱德毅喜出望外。
近年来,广州遴选、培育了一批市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诚信企业,分别给予30万元、20万元一次性奖补。迄今,全市已扶持认定市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、诚信企业共21家次,均为员工制家政企业。
不只有奖励,还有补贴。2021年至2023年,广州该家政公司共获得社保补贴约89万元。“这增添了公司向员工制转型的动力。”朱德毅说。
2020年,广州市出台政策,为员工制家政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和吸纳就业补贴,支持引导员工制家政企业规范化发展。据统计,2021年至2023年,全市共发放员工制家政企业社保补贴1987.7万元,发放员工制家政企业吸纳就业补贴71.8万元。
给企业以支持,为员工强保障。有些公司员工入职不久,公司就为其购买了意外伤害险、职业责任险等商业保险。
为激发从业人员加入员工制家政企业的积极性,成都市鼓励家政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伤害险、职业责任险;支持企业每年免费为员工进行体检;推进家政服务人员技能等级认定,对获得技能等级认定的给予积分落户加分……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部分从业者来说,之所以选择家政服务业,主要是看中就业门槛低、工作时间灵活等,一旦签订劳动合同,就要受公司统一管理和约束,不能再挂靠多家中介公司增加接单量,导致其加入员工制企业的积极性不高。
“只有从企业端和员工端双向发力,既为企业降成本,又让员工有保障,才能更好地推动家政企业向员工制顺利转型。”王小兵说。
创新发展
推出点单式、团队服务等新模式,线上线下助力服务提质
出示居家上门服务证,穿好鞋套,田麦花走进刘明熙家,按照老人的点单要求,依次开展清扫房间、清洗家电和助浴服务。
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马路街道陇东小区,85岁的刘明熙给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打去电话,预约家政服务。10多分钟后,田麦花就来到老人家中。
大约两小时后,服务完成。田麦花请刘明熙扫描自己的服务证,对服务作出评价。看到房间整洁一新,老人毫不犹豫地打了五星好评。
在陇东小区,住着不少高龄、独居老人。他们的家政需求怎么满足?近年来,郑州市优先选择员工制家政企业,探索实施家政服务进社区,由家政公司提供非住家的点单式服务。同时出台管理办法,为家政服务人员办理居家上门服务证,方便消费者查验身份、健康状况、技能认证等信息。
“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,需要家政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。向员工制转型发展,让家政服务质量更有保障。”武邑威介绍,阳光家政进驻陇海马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后,为周边老人提供洗澡、理发等20项点单服务,已服务老人近11万人次。
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创新员工制家政服务发展模式。郑州推动员工制家政企业探索点单式,服务“一老”;成都则发挥员工制家政企业的团队优势,服务“一小”。
让家政服务更优质,广州推动员工制家政企业线上线下同时发力。
登录“羊城家政”微信小程序,选择“找企业”,家住广州海珠区江海路的孔琳很快找到51家庭管家的页面,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后,选择了企业的“保洁服务”。
“之前通过其他途径找过保洁,有的干活粗糙,有的干活好但约不上,想请到专业的家政服务人员不容易。”偶然间看到“羊城家政”基层服务站,孔琳便进去咨询。了解她的需求后,站点负责人向她介绍了线上家政服务综合平台,推荐了几家口碑好的家政企业。孔琳尝试线上预约,接单的保洁员如约而至。
如今,广州已在线下建设“羊城家政”基层服务站176个,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。“羊城家政”小程序自2020年上线以来,已入驻家政企业逾600家,包括大部分员工制家政企业,链接全市所有基层服务站。
“推动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,最终是要提升家政服务质量,培育一批家政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,更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。”卢晓文表示,下一步,将持续引导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创新服务模式,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、优质的服务。
来源:人民日报
多个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陆续放宽落户限制——门槛降低,多地买房租房可落户
建设时评 | 妙用“金角银边” 满足居民日常需求
读报 | 《中国建设报》8月9日